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仁恕教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日志

 
 

秦晓华《荔枝蜜》教学实录  

2011-03-07 15:51:31|  分类: 教学实录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秦晓华《荔枝蜜》教学实录

  师:有一首咏物诗写得非常好,我念一下,看哪位同学能听出它所咏的是什么物: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生:(齐)蜜蜂。

  师:大家很聪明,都听出来了,这首诗所咏的的确是蜜蜂。今天咱们就学习一篇跟蜜蜂有着密切关系的文章,这就是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自读课文,有三点要求:第一,标出每一自然段的序号;第二,圈点勾画生字词、多音多义字,有注释的看注释,没有注释的查字典;第三、了解课文的大意,说出文章的中心句及线索。(生自读)

  师:(巡视)好,都读完了。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检查一下自读的效果。首先请三位同学来做字词练习。韩静、陈朋、谢一。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练习一给加点字注音:

  1.中(zhōng)看2.提(dī)防3.大厦(shà)4.蠕(rú)动5.酿(niàng)造6.沸沸(fèi)扬扬

  练习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1.qiā(掐)花2.zhē(蛰)一下3.tí(提)炼4.chǒng(宠)物5.huàn(幻)景

  练习三写出“不辞长做岭南人”是谁的诗句,并写出它的上一句。

  (生做题)

  师:有两位同学已经完成了,谢一同学刚才没有注意审题,现正在修改自己的答案。我们先来看1、2两题的完成情况。第一题是注音题,都对了吗?

  生:对了。

  师:都对了。现在请注意前三个字,有没有规律性?

  生:有。都是多音字。

  师:这个字除了读中zhōng还能读什么?

  生:zhòng

  师:这个字呢?

  生:tí

  师:那这个呢?

  生:xià

  师:多音字的掌握是我们语言积累的重点之一,要注意整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有些词语的解释。“中看”的“中”怎么解释?

  生:适合。

  师:“提防”这个词会解释吗?

  生:“提防”是小心防备的意思。

  师:那么“酿造”怎么解释?不会?查字典,现在就查字典。

  生:“酿造”就是利用发酵作用制造。

  师:利用发酵,这个字读对了吗?应该读什么?

  生:发酵jiào。

  师:纠正对了,应该读jiào,不要读xiào。利用发酵等办法来制造酒、醋等,这是它的本义。

  师:再看第二题是根据拼音写汉字,都写对了没有?

  生:都对了。

  师:都对了。你发现没有这五个字也有共同规律?

  生:各自都有一些形似字。

  师:可不可以举例?

  生:比如“掐”的形似字有“诬陷”的“陷”,“谄媚”的“谄”。再比如“蜇”,它的形似字有“惊蛰”的“蛰”。

  师: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五个字的形似字整理出来。我们再来看第三题,这个题完成的时候有点小曲折,是吧?开始没写对,没注意审题,现在改对了没有?

  生:改对了。

  师:注意这个“啖”字,是个生字。“啖”怎么解释?

  生:吃。

  师:这是谁的诗,他写对了吗?是苏轼的哪首诗?

  生:《惠州一绝》。

  师:打开书找到这首诗。我请大家把这首诗读一遍。

  (生朗读)

  师:课堂时间有限,请大家课后把它背下来,作个积累。下面,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课文比较长,我们只读它的一节,第17节。杨梦晓同学,请你来读一下。

  (生朗读)

  师:她读的有问题吗?如果有的话,举手帮她订正一下。

  生:酿造的酿niang读成liang了。

  师:“酿造”的“酿”读成“亮”,这是咱们南京孩子发音的一个常见错误,要注意n、l的区别。还有吗?

  生:“不禁一颤(chàn)”,她读成“不禁一颤(zhàn)”了。

  师:什么?你读什么?大点声。

  生:一颤(zhàn)。

  师:一颤(zhàn),刚才读的明明是一颤(chàn),我一质疑他马上改了一个音,看来立场不够坚定啊。(生笑)到底该怎么读啊?应该读一颤chǎn。好,请给它注上音。这个字只有在“颤栗”这个词语中才读成zhàn。“禁jīn”字也注上音。刚才同学们给这位女同学纠正了一下,有这么三处错误。朗读初步的要求是准确流畅,所谓准确就是不能读错字,不要漏读,不要添读;所谓流畅就是不要回读,不要读破。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总体还不错,但是有三个地方读得不太准确。下面,大家一起朗读一下,争取做到准确流畅。

  (生朗读)

  师:读得很好。刚才我在自读要求里提出要了解文章大意,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说出文章的中心句,能说出来吗?知道的请举手。那么多,那一起读出来好不好?

  (生读)

  师:很好。第二个问题是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的。谁来回答一下?

  生:这篇文章是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师:“我”对蜜蜂发生了哪几次感情变化呢?大家速读课文,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书上的原文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默读)

  师: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生:“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是由讨厌到喜欢。

  师:接下来呢?

  生:接下来是赞叹。

  师:最后是什么?

  生:最后是梦见自己也变成一只小蜜蜂。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学贵有疑,要敢于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质疑。这个提法跟咱们的预习提示的提法是一致的,对吧?(生笑)我们应该肯定这位同学预习工作做得很细致,但是预习提示难道就这么完美无缺吗?我提出几个问题大家共同琢磨琢磨。“讨厌”这个词,如果我们不用预习提示的提法,用原文中的说法应该是什么?

  生:是“不大喜欢”。

  师:那么你觉得“不大喜欢”和“讨厌”之间能画等号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不大喜欢”并没有说自己讨厌,没有达到讨厌的那种程度。

  师:没有达到讨厌的那种程度是不是?这个地方不确切。那应该怎么改啊?

  生:应该改成“不大喜欢”。

  师:哦,你认为应该改成“不大喜欢”,好,我把你的意见写下来。我们再看这个说法:梦里变成蜜蜂。这能说是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吗?这只是说明一个事实而已。梦里变成蜜蜂,还是没有说清作者这个时候对蜜蜂到底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和前面这几个词不相匹配。那么应该改为一个什么词呀?琢磨琢磨,讨论讨论,这个问题有点难度。

  生:我觉得应该改成“敬佩”。

  师:“敬佩”,“赞叹”到“敬佩”。有点意思了,敬佩,但是好像味儿还不够吧?还有要改的吗?梦里变成小蜜蜂,想和蜜蜂成为一体,这说明他对蜜蜂有什么样的感情呢?这位同学。

  生:我认为是“向往”蜜蜂。

  师:“向往”蜜蜂,这个搭配合不合理啊?有

点意思了。你把这个说法再变换一下。我觉得改一个字就更好了,怎么改呢?

  生:神往。

  师:非常好,“神往”。梦里都想变成蜜蜂,这不是神往又是什么?大家通过积极的思考,把“梦变”变成“神往”。这样,抒情线索就很清楚了。现在我们就沿着作者的这条抒情线索,来理一下文章的思路。我们来看,作者对蜜蜂一开始的感情是不大喜欢,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这个地方我故意空着一个字。应该填哪个字?

  生:总。

  师:应该填“总”字。我能不能去掉这个字?我说“不大喜欢”行不行?

  生:我认为这个“总”字不能去掉,因为“总”在这里是表示一个程度,表示作者一直都不大喜欢它。

  师:非常好,一直都不大喜欢它,这不是程度,而是说他不喜欢的时间比较长。那你怎么知道的?有没有根据?

  生:第一小节的倒数第二行说“每逢看到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师:是这样吗?再琢磨琢磨。

  生:也是第一小节。它说“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蜂蜇过。

  师:你说关键的是哪几个字?

  生:小时候。

  师:因为小时候被蜜蜂蜇过,所以到现在耿耿于怀,用了一个“总”字,是不是?那我把这个“大”字去掉行不行?总不喜欢,可不可以呢?如果不可以,文章中间有哪些语言能说明呢?

  生:文章第一小节说他觉得蜜蜂很可怜就原谅它了,并没有说作者非常讨厌蜜蜂。

  师:为什么觉得蜜蜂可怜?

  生:因为大人告诉他,蜜蜂不轻易蜇人,一蜇人它自己也就耗尽生命了。

  师:哦,原来如此。当他知道这一点时他多少原谅了蜜蜂,所以这个时候他不是不喜欢而是不大喜欢。作者对蜜蜂“总不大喜欢”,怎么又会“动了情”?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生:因为他喝了荔枝蜜。

  师:他喝了荔枝蜜,荔枝蜜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使他动了情?

  生:甜、香。

  师:非常好,看书很仔细,没有看书就说出了两个字——甜、香。动了情以后他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念头呢?他要去干什么?

  生:看蜜蜂酿蜜。

  师:那么是谁带他去的?

  生:老梁。

  师:老梁,男的女的?

  生:男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书上说他叫老梁,其实是一个年轻稳重的青年。

  师:青年,那女的也可以叫青年。为什么是男的呢?

  生:写的是人字旁的他。

  师:看书要仔仔细细,是不是?这里还有一个奇怪的问题你发现没有:既然是年轻人,怎么喊他老梁呢?

  生:因为他的举动十分稳重。

  师:关键词是什么?

  生:稳重。(说明:我一直以为这种理解是没有问题的。但在一次公开课后,我遇到了一位“一字之师”。她是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同志,姓张。她告诉我,她曾经到广州附近去插过队。那时,她还是个年轻姑娘,却有很多人管她叫“老张”。她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当地人喜欢用“老”字来称呼外乡人,以示他们的亲近之情。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信然)

  师:你能猜猜“稳重”在这里该怎么解释吗?

  生:言行沉着而有分寸。

  师:你怎么对答如流啊!(生笑)请坐,非常好。说明你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还是很强的。那么作者在写“我”和老梁的时候主要写了“我”和老梁的对话,在对话中写到了蜜蜂哪三个方面的问题?课后有一个练习题已经提示我们了,请一个同学说说看。

  生:劳与酬、善与恶、生与死。

  师:大家看一看,作者在写蜜蜂的这三个方面的时候采取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一齐说吧。

  生:对比。

  师:大家再琢磨一下,通过这种对比的手法,他写出了蜜蜂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生:他写了蜜蜂勤奋不息、舍身忘我的精神。

  师:作者在写完蜜蜂以后,是不是就结束这篇文章了呢?没有,他在第18节又写了什么?

  生:农民。

  师:写农民在干什么?

  生:劳动。

  师:琢磨琢磨,这实际上是一种由物及人的写法。这种由物及人的写法,我们也可以称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回顾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天上的街市》,还记得第一节吗?当时老师怎么讲的?那是由物及物的一种联想。由物及人我们也称之为联想。联想必备的一个条件,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生:两者之间一定要有共同点。

  师:有共同点。那么你说说蜜蜂酿蜜和农民劳动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是他们无私奉献,为人民酿造美好的生活。

  师:实际上是什么呀?就是勤奋、忘我的这种精神。现在,咱们就来总结一下本文的思路。本文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着重写了“我”和老梁的对话,在对话中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蜜蜂勤奋忘我的精神并由此联想到农民,从而突出了赞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人们的这一主旨。这里顺便提一句,有人认为本文的结尾部分是败笔,有一种程式化的倾向,这种结论是否公允,我想同学们在课后大量翻阅杨朔的作品之后一定会做出自己的判断。本文不但思路清晰,同时语言也很有特色,颇有感情,富于哲理,下面咱们就来品味一下语言上的这种特点。我们仍以第17节为例。我先提几个问题,大家来琢磨琢磨,“我不禁一颤”,“一颤”能不能改为“想”?“我不禁想”,行不行?

  (生讨论)

  师:好,这位女同学请说说你的观点。

  生:我觉得“我不禁一颤”表明作者思想感情上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如果改成“我不禁想”的话就显得非常平淡。

  师:“非常平淡”,她这个字眼用得多好啊!我们再来琢磨一个,“多可爱的小生灵啊”,我改成“多可爱的小东西啊”,行吗?(生笑)有的同学笑了,你看第8节,老梁轻轻赞叹地说,他怎么说的,“你瞧这些小东西”。老梁能说小东西,我就不能说吗?(生笑)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觉得有难度可以讨论一下。

  生:因为老梁天天都和这些蜜蜂在一起,他和这些蜜蜂非常亲切,所以叫他们小东西,而作者他非常钦佩这些蜜蜂,所以叫他们小生灵。觉得他们非常伟大。

  师:说得很好。不过“亲切”这个词,我觉得用得不妥,如果换一个词就好了。

  生:亲密。

  师:对了,同学们的知识储备还是可以的,亲密。他为什么对蜜蜂有一种亲密的情感?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他养蜂多年,把蜜蜂当成自己的小宝贝了。而“我”对蜜蜂是一种赞美,所以这时候用“生灵”更能表达这种情感。好,我们再往下看,我一开始时让同学们解释了一个词“酿造”,还记得它的本义吗?

  生:依照发酵作用造酒或醋。

  师:说得很好,说明他很注意听讲。那么大家看在这一节里面这个“酿造”还能这么解释吗?如果不能,该做何解呢?

  生:我觉得在这里是创造的意思。

  师:非常好。最后一个问题,“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个“渺小”和“高尚”不是一组反义词吗?用在这里矛盾不矛盾呢?

  生:不矛盾。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蜜蜂的身体是很小的,然而它的精神却是很高尚的。

  师:非常好。说明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了。不得了,这个思维方式非常好。理解了,还不能算真懂,只有读懂了才能算真懂。下边咱们来读一读这一节,看看能不能够把这个蕴含的哲理、感情读出来。我先读一遍,你们听我读得如何。(朗读)我读得如何?

  生:不好。

  师:为什么,你得说出理由啊。

  生:因为老师读得没有感情色彩,没有表达出作者对蜜蜂的赞叹。

  师:你说我读得不大有感情,你能不能给咱们有感情地读一遍?

  (生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那个男生频频点头,你说说看。你来评价一下我和她谁读得好。

  生:我觉得老师读得语气很平淡,从头到尾是一个调,而那位女同学她把重要的词句着重地读出来,体现了作者对蜜蜂的赞叹。

  师:你觉得她读得到不到位?

  生:到位了。

  师:到位了,我觉得好像还不是非常到位,我相信咱们班肯定还有同学读得比我好,甚至比她读得还要好一些。

  (生朗读)

  师:还是你,你来评论一下,三个人里谁读得最好。

  生:我觉得最后一个读得最好。

  师:最后一个,为什么?

  生:因为最后一个她不但注意了重读的字和词,而且很有节奏感。

  师:我说“很有节奏感”换一个词更好,读得怎么样?看我的手势。

  生:抑扬顿挫。

  师:抑扬顿挫。这位同学的观察能力相当强,应该说第三位同学读得确实好,好就好在既突出了重音,又注意了抑扬顿挫。(举例)受大家的启发,我想再把它读一遍。大家听听我读得如何。拿起笔来。把该重读的圈点下来,该上扬的标下来。(朗读)这回读得怎样?

  生:好。

  师:咱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下。希望能读出感情。

  (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但是最后一句,“多么高尚啊”,力度还不够。把最后一句再来一遍行不行?

  (生朗读)

  师:好,这次读出点味儿了。这一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沿着作者的抒情线索理了一下文章的思路,再一个是我们进行了一些语言品味,比如在语境中品味词语的含义以及理解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这一课容量比较大,除了这些问题,大家如果还有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的话,下面还有一点时间,那么大家举手提问,我们共同来讨论。

  生:第4小节的最后一句,“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我奇怪的是这里作者喝的是蜜,为什么联想到生活是甜的。

  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哪个角度去思考呢?我们说联想和被联想之间一定要有一种什么?对,相似点。这位同学的疑问实际上涉及到的是生活和蜜之间的关系。谁能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生:因为蜜是甜的,作者现在的生活也是幸福的,所以他们之间有一种相同的特点,所以作者由喝蜜联想到生活。

  师:生活是幸福的,蜜是甜的,幸福和甜之间就已经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了。说得非常好。可能同学们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可以在课外继续讨论。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转自:http://vzzx0048.blog.zhyww.cn/archives/2009/20091115221236.html

  评论这张
 
阅读(57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